本科教学

本科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正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细则

日期:2024-09-26 点击数: 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和《吉林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工作思路

1.将课程思政体系纳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之中。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2.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之中以课程育人为统领以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内容

3.实现课程育人水平与课程教学水平同步推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在学院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共识,全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2.强化教师、课程和课堂三个基本要素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系、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3.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继承和发扬学院“用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铸魂育人”的办学传统和历史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品判性思维,懂交流、善合作,有创新、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内容

(一)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重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吉大和吉大哲社传统精神和文化教育。

2.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培养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3.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根据学院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突出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推进学院教师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联动,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共同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5.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将部分社会实践类课程纳入学院不同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6.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建设体系。完善第二课堂一体化理念和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由思想成长类、社会实践类、创新创业类、文体艺术类、社团活动类、能力拓展类构成的第二课堂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青年文化书院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参与青马工程,支持学生社团发展,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

7.加强哲学社会学院办学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充分发挥哲学社会学院“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引领示范作用。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为人治学,其道一也”育人理念,“以科研支撑教学,用理论筑魂育人”教学原则,人才培养和成长过程中“求学求知”的学术性与“精神道德”修养性并重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构建具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

1.强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以各个系为主体,结合不同学科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分类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建设为基本载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作为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社会实践“金课”,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统一。

2.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课程思政列入课程大纲标准。对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体系。

3.继续加强专业引导性课程建设。全面实施新生研讨课、学科导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等专业引导性课程建设,以价值塑造、方法引导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具备稳定的专业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专业引导性课程的学生全覆盖。

4.积极参与学校搭建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生动故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将生动案例、典型故事,感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完善形成性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目标合理纳入成绩考核内容之中。

2.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格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风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

2.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工作中。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等主题交流活动。

3.充分发挥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党支部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学习、团队研讨、学习交流制度。倡导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4.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专家报告、教学工作坊、教学午餐会、教学沙龙等活动,分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学习、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学院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课程思政建设支持力度

1.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等各类项目,学院会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和配套经费支持

2.鼓励并支持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学院会予以配套经费支持

3.注重示范引领,评选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标杆课程、示范课程,选树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学院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

(六)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

1.发挥教学委员会、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专家组,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指导各系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2.落实学院党政领导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听课制度,通过深入课堂及时了解课程思政落实情况并予以及时指导。

3.发挥教学委员会和学院督导对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的督导作用,各系要加强对课程大纲、教案和PPT的审核,将课程思政要求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4.在“双一流”建设、学院教学绩效考核中,增加落实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的考核评价。在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中,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重要内容。

5.鼓励并支持教师申报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实践教学优秀团队”等工作。

四、工作保障

1.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协同联动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2.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政策。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课程思政政策宣讲,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每一名教师。

3.统筹利用学校各类资源,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附件

哲学社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张晓萌  白  刚    

副组长:李  龙  刘培强    

员:赵  洁  芦  恒   田冠浩  朱文君  李慧娟

董运生  蒲新微   张彦彦  李 聪   吴海琳

李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