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

本科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正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举办“有理·讲理”教研工作坊

第一期:“什么是好的哲学教育”研讨会

日期:2024-09-29 点击数: 来源:

为深入推进哲学教育创新发展,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强化哲学人才培养质量,2024年9月26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吉林大学教务处联合主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有理·讲理’教研工作坊”,这次工作坊的主题是:“什么是好的哲学教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同研讨了哲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建设工作等问题。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龙教授主持会议并对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李龙教授介绍了“有理·讲理”教研工作坊的初衷和理念。“有理·讲理”源自“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的教育理念,意在强调大学的好老师要讲宇宙万物之理,社会人生之理,发现发明之理,文明进步之理,用理论照亮现实,用现实活化理论,“有理·讲理”教研工作坊将以此为理念,打造探讨哲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想交流平台。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医术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王医术教授指出,本期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商新时代哲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方法和路径,强调教学内容应有理有据,教学方法讲理启智,教学实践立足社会,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随后,各位专家聚焦哲学教育的本质、创新与实践,深挖哲学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哲学教育与时代变革的关联,思考当代中国哲学与人生境界问题,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了交流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提出“要以哲学的方式来进行哲学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人才培养辩证法;以强基博识为思路,明确哲学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科交融为方法,推进哲学多学科协同创新。吉林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庆丰教授指出,哲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动词式的教育,而非作为名词的知识体系。好的哲学教育应该使人聪明、使人明辨、使人崇高、使人通达,形成批判反思的能力,理性明察的能力,最终指向人生境界之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教授则从伦理学的角度,结合自己在国外访学和学术交流的心得体会,阐明了好的哲学教育究竟应该“好”在哪里,她认为应该是构建一种具备专业性的,让人向善的哲学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周丹教授认为,好的哲学教育一定是和时代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时代“好的”哲学教育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哲学教育应具备增加人文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训练的三重价值。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教授带着对学科发展前景的忧患意识,站在现象学研究的视野中,从空间的角度阐述了对哲学教育的理解。他认为,哲学应该走出院系的空间,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以适应知识流动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哲学教育应走出高校,以更大的公共性参与时代观念的建构。同时,哲学教育要有全球性的眼光,打破传统中西二元的解释框架,重绘哲学的全球性地图,建构一种多元的、全球性的、开放的哲学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海锋教授首先提出了如何理解哲学本性的问题。他认为,哲学是历史中的思想,是思想中的历史,因此,在当下的哲学教育中,应当将当代中国哲学家群体的思想也作为理解中国哲学的一环予以关注。换言之,要将当代中国哲学史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哲学知识、教育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振江教授认为,哲学首先是一种从兴趣出发的自我教育,因为学哲学和思考哲学是不同层面的事情;其次,哲学是系统的知识教育;最后,哲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对时代问题的回应,或者说学习哲学本身就是追问问题的过程,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如何面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哲学提出了更多的新的问题。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感谢与会专家学者为工作坊准备的精彩发言,指出本次会议的视角多元、内容丰富,探讨了哲学是什么,哲学教什么和哲学学什么三个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好的哲学教育”的感悟和理解。

本次活动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有理·讲理”教研工作坊第一期,各位专家在当今时代的历史语境中,面向哲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深入交流研讨“好”的哲学教育的多重内涵、基本路径和创新方法,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诸多启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将持续举办教研工作坊,弘扬大先生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有深度和教育有温度的同向同行,推动学院本科教学不断向深、向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