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晚,由共青团吉林大学委员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以及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讲座在鼎新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夏莹教授,作了主题为“青年马克思‘ 养成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王庆丰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吉林大学团委书记代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吴冠军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白刚教授等出席本次讲座。
夏莹教授围绕26岁之前的马克思的人生与思想历程为我们讲述了青年马克思的“养成记”。她首先对作为诞生在“古罗马城”中的青年马克思的生活样态做了精彩描述。在她看来,青年马克思一边充满着古罗马文化时空错位的魔幻想象,一边又有着德国人固有的冷静沉思。一边阅读着洛克、康德与费希特,一边却关注着街头巷尾的人世百态。随后夏莹教授对马克思早期的重要文本——《博士论文》进行了深入解读。她认为马克思正是借助于伊壁鸠鲁的思想来切入到现实的观照和对宿命论的超越。紧接着她讲述道,马克思在《克莱安泰斯,或论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发展》这一丢失的手稿中敞开了触及现实的理论问题域。她指认马克思在这部丢弃的手稿再一次证明黑格尔式的哲学是无法通向现实的,他已经开始厌恶了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最后,夏莹教授讲解了青年的马克思是如何理解“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的。她提出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一种有肉身的哲学,哲学非常懂得生活。黑格尔试图把时代纳入到思想中,而马克思认为思想应趋近于现实,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讲座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白刚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专业的点评。吴冠军高度评价道,夏莹教授以“养成学”的角度,以“与马克思恋爱”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马克思起源学的新思路。白刚教授认为,夏莹教授以新锐的思想观点与新潮的解读方式推动了马克思思想的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的思想变得更为“生机盎然”。
本次讲座为在场师生打开了当代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另一扇窗”,在场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