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吉林大学匡亚明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义天教授跨学科视野中的伦理学系列讲座第四讲“偶然之外:在运气中理解伦理学”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大厦904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曲红梅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系刘静副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坤钰老师、姜昊良老师出席活动。

李义天教授以“偶然之外:在运气中理解伦理学”为题,通过对哲学史中运气问题的内涵、古典与现代哲学家对于运气问题讨论的方式、道德运气对主体能动性限度问题的揭示以及后果论者与动机论者对该问题的回应四个层面深入探讨了“道德运气”相关问题。

首先,李义天教授介绍了道德运气问题的缘起,并对运气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回答了“运气是什么”的问题。1976年,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与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亚里士多德学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上刊发的同名论文《道德运气》(Moral Luck)引发了现代学界对于运气问题的回溯与讨论。这场学术争论的焦点在于运气的不确定性为现代道德哲学的确定性追求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但在论战中对运气概念内涵的界定却是“宽泛”的。为此,李义天教授对运气的内涵进行了阐明:“运气是处于‘这个行为者’生活之内、却在‘这个行为者’能动性之外的不确定性”。这揭示出在道德哲学中运气问题的两个要素:“第一人称视角”与“主体能动性之外”。
其次,李义天教授分析了古典哲学家与现代哲学家对运气问题的不同讨论方式,指出运气问题在古典的讨论方式中呈现为“伦理运气(Ethical Luck)”,在现代的讨论方式中呈现为“道德运气(Moral Luck)”,回答了“运气有多重要”的问题。在古典的讨论方式中,以宏观的面貌出现的伦理运气更能反映出运气与伦理生活的紧张关系,呈现出人们对伦理生活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整体认知;在现代的讨论方式中,以微观面貌出现的道德运气更能反映出运气与具体行为的动机、过程、后果间的紧张关系,这些与对行为和行为者的道德评价紧密连结。

再次,李义天教授指出,现代学者对“道德运气”的揭示,实际上是对行为者的能动性因运气而产生的限度问题的揭示。通过对具体事例以“能动性——运气——后果”的结构进行分析,人们往往得出“道德评价只能产生自受人们控制的方面”与“超出人们控制的方面也会受到道德谴责”这两种矛盾的直觉。这组矛盾的实质在于:运气揭示出了能动性的限度,人们实际上没有完全坚持动机与道德评价的正相关性。
最后,李义天教授通过点明“后果论”、“温和动机论”与“激进动机论”对运气与能动性问题的说明无法真正有效的回应上述问题,指出在现代道德哲学中运气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现代道德哲学的道德概念及其能动性基础的严肃挑战”。因此,当代学者应当在考虑运气问题时更加注重对“人世间”的理解。一方面,这要求我们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出发,放弃“道德免于运气”的信念,将运气视作“变量”而非“变数”;另一方面,这也要求我们在思考道德知识与道德生活的本质时要注重人的有限性与世界的复杂性,注重生活整体的规范性框架。
随后,李义天教授同现场师生围绕“道德运气问题在当代伦理学建构中的地位”、“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在讲座的结尾,曲红梅教授就近期李义天教授四次系列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长时段”与“人世间”从历史与政治的维度正面揭示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元伦理方法,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心理科学基础”与“道德运气问题”的考察则从侧面提醒我们:要根植于自然科学的进展与真实的伦理生活,以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反思为起点从事当代伦理学研究。再次代表师生对李义天教授表达感谢后,曲红梅教授进一步叮嘱同学们不仅要汲取系列讲座中学术知识,更要学习李义天教授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在师生交流的热烈氛围中,本场讲座圆满落幕。
(刘韵含、梁镇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