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学术培养项目——“哲学反思中的汉学研究”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日期:2023-12-20 点击数: 来源:

20231125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共同举办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学术培养项目“哲学反思中的汉学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吉林大学匡亚明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此次工作坊邀请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刘燕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的蔡觉敏副教授、山东大学的李玮皓副教授、吉林大学的达奇(Ignacio Ramos Riera)副教授等相关研究领域专家,来自北京大学的伊豆原英悟(Izuhara Eigo)、山东大学的美凌(Enkhtaivan Khulan)两位“新汉学计划”博士研究生和来自黑龙江大学的许雁、吉林大学的焦玉等多位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工作坊。


此次学术工作坊包括“论文宣读及专家点评”和“圆桌论坛”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文宣读及专家点评

“论文宣读及专家点评”的上半场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博士生卢菡清主持。本场首先由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伊豆原英悟汇报论文《思想与哲学——从中国哲学学科史角度出发》。

随后,来自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焦玉汇报了论文《“是”而“不同”——<心经附注>影响下的退溪思想与朱子理学》。

在两位同学汇报完毕后,来自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李玮皓老师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的蔡觉敏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两篇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之处作出了详细的点评。

“论文宣读及专家点评”的下半场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博士生焦玉主持。本场首先由来自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许雁汇报论文《论俄罗斯汉学家贝列罗莫夫的中国传统哲学观》。

接着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美凌汇报论文《德摩其格道尔吉对“孝”思想的解释》。

下半场两位同学论文汇报结束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刘燕老师对两篇文章在历史考察、文化立场、研究反思等方面需要改进之处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张慕良老师指出了两篇文章中出现的哲学概念使用上的精准性问题。

第二部分: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的主题为:哲学与汉学的通连:翻译、理解、哲学诠释,由蔡觉敏老师与张慕良老师倡议发起,刘燕老师等与研究生们共同参与。蔡觉敏老师首先引言,这一主题是要探讨如何通过对汉学家研究范式、研究视角的反思,为我们自身的文化研究提供启发。张慕良老师指出,设计圆桌论坛这种较为开放的形式,有助于深入开展学科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刘燕老师谈到了她对当代美国汉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并介绍了汉学家孟旦的儒学研究。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达奇老师从汉字学习出发谈到了中西思维的差异,并认为汉学和哲学共享着促进世界和平的使命。李玮皓老师从翻译、理解和哲学诠释三个概念的内涵出发,谈到应思考中西方文明契合与对接的桥梁。伊豆原英悟同学认为应在中外解释史的历史脉络中,探究思想的发展。美凌同学谈到现有蒙语汉学研究成果的一些问题,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者能够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之中。

最后,吉林大学的张慕良老师对此次学术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并感谢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以及吉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和部门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