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教务处共同举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是一门为吉林大学哲学专业基地班与拔尖班2.0的本科生开设的“中国系列”原创性研究课程。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课程建设发挥着重要意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体系创设、教学内容建设等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研讨会第一时段由吉林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慧娟教授主持。在致辞中,吉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宇老师从课程建设方面出发,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主体、补充现有课程体系、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术研究发展潜力、带动教学团队的发展、推进教材建设、开拓新形态课程建设、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等方面,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为一门优质本科课程所应承担的责任。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教授从课程内容方面出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5·17”与“4·25”重要讲话精神进行致辞。白刚教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的首创性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总书记指导精神的重要性,鼓励教学团队遵循高清海先生的哲学遗嘱《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积极探索如何将“论坛”成果推进到“讲坛”中去,真正实现“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目标。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围绕五个问题进行发言,孙正聿教授指出,第一,在课程设立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应当立意高远,注重专业化、学术化、学理化、体系化;第二,在课程基础上,吉林大学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与坚实的教材基础,同时,本门课程应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三门课程区分开来;第三,在课程设计上,作为一门具有专著性教材的研究型课程,本课程应当将创新性与规范性统一起来;第四,本课程应当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历史逻辑、强调反思思维,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最后,关于课程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孙正聿教授提出了八项深入具体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王海锋教授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要做到“三个讲清楚”,一是讲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演进的历史进程;二是讲清楚创新主体的伟大创造;三是讲清楚理论创新的思想贡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创设者、主讲者,吉林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庆丰教授对课程标题中的四个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强调“当代”意味着将时代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中国”意味着以中国引领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味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渗透进课程之中,注重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概念,“研究”意味着以科研支撑教学,以理论铸魂育人。
研讨会第二时段由吉林大学高天驹老师主持。首先,武汉大学周可教授以“首开先河”与“恰逢其时”两个成语,给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以高度评价。周可教授指出,课程内容一方面要包括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诸多理论成果。就教学体系而言,周可教授强调,第一,本课程应当体现出时代特色的坐标系;第二,对课程内容的概念范畴进行排列时,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逻辑主线相一致;第三,课程体系的构造应当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提出解决当代问题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北京大学张梧教授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所具有的原创性、重要性、反思性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课程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与思想内涵,体现出吉林大学同仁的敢为人先的巨大的学术勇气,填补了本科教学中“本博一体化”的一项空白。张梧教授指出,该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一种从“自在”到“自觉”的自我意识,并且结合教科书改革的发展路径,阐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学术形态所具有的独立自主性与内在统一性。张梧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处于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因此,该课程需要具有开放性,常开常新,不断吸纳、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洪源研究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出发,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应当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将具有吉林大学学术传统与学术特色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合理化、学理化。同时,在编写教材时应当注意中国问题的凝练,以学理化支撑哲学学科建设,切实做好“照着讲”与“接着讲”,解决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总结阶段,吉林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慧娟教授再次对线上线下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李慧娟教授指出,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已讲授四轮,课程建设既离不开吉林大学教学团队的讲授与设计,也离不开其他兄弟院校与科研院所的鼎力支持。吉林大学教学团队将充分听取与会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积极努力地编写该课程的专著性教材,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课程打造成更具时代化、中国化、原创性、开放性的标识性课程。
(摄影:程汉 文字:高天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