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 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日期:2022-11-14 点击数: 来源:

2022年1112日,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上圆满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学者共聚一堂,就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建构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乡村发展的前沿问题

 

首先,田毅鹏院长的主持下,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邴正教授致辞。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乡村振兴是其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借由此次研讨会契机,学界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问题,通过学术交流,来扩展理论视野,做到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发展。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李凌静副主编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以《鸡毛换糖:事件、经历与神话——义乌农民的历史三调”为题,结合对义乌市廿三里地区田野调研资料,运用历史叙事的视角追寻“敲糖帮”亲历者对于 “鸡毛换糖”经历的集体记忆,试图从命运共同体成员的个体讲述中发现超越个体记忆的集体调性。

 

中山大学哲学系、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发言题目为《人地关系紧张地区的乡土韧性》。吴教授指出,在中国东南半壁内部人口分布的严重不均衡背景下,某些地狭人稠区域空心化困境程度相对较低。原因在于“狭地”社区善用乡土网络创业,最终形成“同乡同业”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乡土韧性。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黄晓星教授以文化期待、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为题,结合乡村社区空间整治实践过程中的两个真实案例,讨论了外来发展者介入本地文化情境时,对原有文化脉络的掌握和有效利用。他强调只有通过乡村治理创新达成一个良好的乡村秩序环境,才能实现乡村的整体性振兴。

 

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以凤凰村百年变迁”为题,结合自己对广东省潮州凤凰村的多年乡村民族志研究,分析对凤凰村八十余年来的历史变迁和乡村现状中“变”与“不变”之处的把握,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传统文化复兴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讨了乡村都市化的动力与方式。

 

研讨会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董运生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系主任林聚任教授以《城乡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系统介绍了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和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深刻审视城乡间表现显著的“极化”现象。他提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既要调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格局,更需要进一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承认城乡差别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关系和谐化,走城乡一元发展道路。

 

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以《农村基层组织的财政能力及其面临的挑战》为题,从村委会财务状况的角度出发,结合课题组问卷调研数据,探讨了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与乡村实际财政能力之间的差距。他指出现阶段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不能单纯依靠国家大包大揽,而是要在认清乡村基层能力的前提下,实现村落发展精准化治理,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吕鹏研究员以《企业项目制与生产型治理的实践——基于两家企业扶贫案例的调研》为题,选取两家企业跨界社会治理的实践作为个案进行研究。他认为企业通过“企业项目制”的资源动员方式,缓和了生产目标和治理责任的张力,并且在组织化乡村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形塑了所在地区“生产型治理”的特征,以“益商”激活“善治”。此类中国式双轮驱动的“在发展中治理”模式,为进一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供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教授以《新型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为题,深入阐释了新型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不是走老路,而是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式的必然选择,需要统一部署,集中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对新型集体经济的人才投入加快数字农业、数字农村的发展,鼓励新型集体经济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完善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配套机制来推动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符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理论建构:为何与如何》为题,从制度与现实,理论的嵌入性问题等七个方面探讨了为何要进行自主的理论建构。他进一步强调应该在对西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预设、边界条件和立场逻辑的清醒认识基础上,立足中国立场,识别西式现代化时间与理论的不足和缺陷,遵从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逻辑,进行自主的理论建构。

 

研讨会第三阶段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社区治理,由我院社会学系贾玉娇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以《城市社区分类治理为何难以实现?》为题,通过对静安区的综合分类和实证研究,探讨了行政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多样化的社区需求,标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弹性的社区治理实践等方面的矛盾和关系,以及分类治理和简约治理的可能性。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以《升级转型与乡村社会的环境卫生》为题,认为乡村的环境卫生是一个总体性问题,涉及到乡村的生态、生计、家庭结构、国家政策、乡村开发、卫生习性等多维的层面,需要整体性地研究和治理乡村环境卫生。

 

我院社会学系吴海琳教授以《乡村数字化贫困风险的生成与抵御》为题,在数字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介绍了数字化贫困作为数字下乡的风险表征,其风险的生成机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之一,并进一步阐释了数字化风险抵御与数字社会治理。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狄金华教授以《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基于社区大党委治理结构演变的分析》为题,系统阐述了城市社区治理的科层化下城市社区治理面临诸多困境。例如治理人物与治理资源的不匹配,治理事务多部门协调困境等。他同时梳理了社区大党委的机制及其演变,提出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是科层化社区治理的内在困境。

 

最后,田毅鹏院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认为各位专家的研究和分享既有理论,又有实证,内容丰富,领域众多。无论是理论的捕捉,政策的研究,还是实践的发展上都有所推进。以后希望多举办此类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为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