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首席教授周大鸣为我院师生做名家讲座

日期:2024-04-23 点击数: 来源:

    2024年4月22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名家系列讲座第212场——“乡村都市化:理论思考与珠三角的实践”在东荣大厦A904举行。本场讲座的主讲专家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首席教授、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周大鸣教授。与谈人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阡教授。讲座由田毅鹏教授主持。



    讲座中,周大鸣教授将“乡村都市化界定为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转变的过程,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人口结构的分化、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大众传播的普及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周大鸣教授指出,都市化不仅是都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集中,更重要的是都市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乡村都市化问题关注都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和农民,这也是人类学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的运用。周大鸣教授以改革以来珠三角的乡村都市化过程为案例,分阶段阐释了其表现和特点,指出从珠江三角洲的实践可以透视中国的都市化之路,并进一步认为,乡村都市化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周大鸣教授就碎片化的城市化如何整合、个人、集体与国家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建设新的移民社区并延续原有文化等问题展开思考。



    交流环节中,周大鸣教授就“乡村都市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联、乡村主体对于乡村都市化概念的认同、乡村都市化的就地发展或外迁模式选择”等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解答了师生们的疑惑,大家受益匪浅。



与谈人青年长江学者、西南大学田阡教授以“构建和而不同的流域研究”为题探讨了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的新方向,即流域人类学,并指出,流域人类学研究在区域研究视野下,以河流为中心,以水为纽带,视“人—相互的作用为自然社会综合体,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自然体和人类群体连接为一个可分割的整体。田阡教授讲授了人类与流域如何形成紧密相连、休威与共的生存共同体,探讨了人类在集聚到流域范围之后,怎样进行主客观的改造,实现与人造自然的全面融合。最后,田阡教授倡导在人类学的中国话语下构建流域人类学理论体系。



田阡教授认真回应了学生提出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下,水的意义是什么?”“流域研究过程中,如何将各个村落的研究进行串联”等问题,使我院师生受益良多。



田毅鹏教授在点评中,感谢了周大鸣教授和田阡教授精彩且富有启发性的讲座,并指出珠三角作为中国城镇化的发源地,其城镇化的做法具有地方特色,目前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仍旧严重,如何将珠三角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和运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场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