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我院“社论天涯”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13-11-20 点击数: 来源:

2013年11月16日,我院“社论天涯”社会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社会学系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刘威博士主讲。刘威博士主讲的题目为《把脉“中国式慈善”——从“光标式慈善”与“郭美美事件”谈起》。来自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青年学者、学生,共计60余人,聆听和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刘威老师首先阐述了慈善的概念,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新时期中国慈善事业的变化,并就此开始讨论两个社会热点事件:“光标式慈善”和“郭美美事件”及其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两个事实背后的问题,刘威进行了对“中国式慈善”的客观分析和精彩评论,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用刘威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宽严相济的制度文化呵护慈善热情”。

在讲座过程中,刘威老师从中国慈善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形态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式慈善”出现“先天不足,后天积弱”现象的原因,探讨了中国慈善缺乏公信力、缺乏有感召力的楷模、人们的自愿心和责任感被弱化的根源。对于“光标式慈善”,刘威认为,做慈善不应回避人追求名利的天性,高调做慈善达到了慈善的目的,也理应得到社会的包容和肯定,但是面对“暴力慈善”的嫌疑,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对于“郭美美事件”,刘威不仅看到了慈善体系的种种漏洞,看到了中国慈善的信任危机,更提出这应该是解决中国慈善问题的一个契机。最后,刘威老师提出,社会应营造宽松包容的慈善氛围,加快制度建设保护慈善热情,明确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等一系列方法,作为改变慈善现状、推动慈善发展的现实策略。

随后的交流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慈善的无偿性与有偿性之间的矛盾,二是慈善要靠道德监督还是法律制约之间的分歧。在交流中学者们也从人性与人权、意识形态的道德、制度化慈善建设等多个视角,把脉“中国式慈善”问题。

本次讲座氛围热烈、高潮迭起。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向刘威老师积极发问,讲台上下都能够各抒己见,老师们与同学们的互动使得现场的学术气氛更加热烈。通过本次讲座,老师和学生都展现了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参与本次讲座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对“中国式慈善”问题的深入分析,更大的收获是青年学者面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方法与态度。

(陈仲阳 阙川棋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