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科技日报》:孙正聿委员的学术荣辱观

日期:2010-03-15 点击数: 来源:

[科技日报]吉林大学,孙正聿的课堂是一道风景,为一瞻其学术哲人风采,阶梯教室连过道都挤满了人。

全国“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孙正聿提交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案》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本行。

孙正聿的另一个身份是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他也一直忧心于学术环境的弊病。

科学、理性、真理,兼之自由、理想、崇高,孙正聿将其谓之“学术”;而“学者”,是学术一切涵盖内容的人格化。他认为,学者若先行偏离,投机、作假,沽名钓誉,则会给学术和科研创新平添阻障。

“我总结当前的学术环境:学术研究欠踏实,学术创作欠真实,学术批评欠老实。”孙正聿感慨,“不踏实,思想失去了深度,无力解答重大问题;不真实,已经引起公众对学者群体的信任危机;不老实,让学术批评扭曲成了人身攻击,真正的研究成果却遭遇集体沉默。”

孙正聿将其中的一系列问题归于“学术成果二手化”。他以人文学科不端之风为例,论文极少有“解释原则的创新”,多是些“逻辑关系的重组”。“自己从不调研,就拿二手数据来出书写论文。”

“这是在学术创作过程中;学术成果出来后呢?棒杀!捧杀!抹杀!”孙正聿说,国内学界的学术批评不成体系。学者对于他人科研成果,或是以一些夸大其辞来“捧杀”;或是以吹毛求疵来“棒杀”,一棍打死;而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集体“抹杀”,逐渐惯于漠视他人研究成果。“长此以往,何谈繁荣学术的现实性呢?”

“在学术界,就得唱正气,讲荣辱观——以真诚的学术研究为荣,以虚假的学术研究为耻;以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垃圾为耻;以探索真正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荣,以骗取和浪费学术资源为耻——这应当是学术规范化的基本理念。”(本报北京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