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11-10-14 点击数: 来源:

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2011年10月9日—10日,由《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青年哲学论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吉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20多家刊物,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提交论文70多篇。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与创新”展开了热烈而又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设有四个主要议题:“哲学观念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哲学·哲学观·哲人(责任与担当)”、“时代、问题与哲学的理论自觉”、“哲学观念变革与当代中国哲学道路”。

本次论坛由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并代表学校致辞。在讲话中,陈德文书记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吉林大学以及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概况,指出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在文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对各位专家来到吉林大学参加该次论坛表示热烈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主编李景源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的情况。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致辞中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并希望“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共同促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中国社科院李景源教授、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分别进行大会主题发言。李德顺教授在发言中批评了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圈地”现象;李景源教授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孙正聿教授回顾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发生的深刻的范式转换;孙利天教授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更切实地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主持人孙麾教授精准地总结了大会主题发言,在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现状的对比当中,把我们时代的学术研究概括为“喧嚣与尴尬”。

9日下午,大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围绕四个选题组成四个分论坛,全国各地的学者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全方位对话。会议代表畅所欲言,就哲学观念变革、哲学家的责任与担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哲学如何关注现实、当代中国哲学道路等诸多议题展开讨论。10日上午,大会继续进行主题发言。会议发言人就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问题、辩证法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资本的逻辑、民主观念等主题相继发言。发言中既有哲学基础理论的反思,又有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大会的发言都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在争鸣当中把问题的探讨继续推向深入。哲学社会学院与哲学理论研究中心的哲学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热忱参与论坛并积极参与讨论,部分青年教师还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和分论坛发言,许多发言引发了论坛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孙伟平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学术水准上都堪称一次思想盛会,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务组 王庆丰、周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