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构建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与当代实践”学术研讨会召开

日期:2024-06-20 点击数: 来源:

2024615日,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社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协办的“构建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与当代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匡亚明楼举办。

 

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社会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致欢迎词。田毅鹏教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致以问候与欢迎,同时指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基于中国现实实践和对西方理论的理解,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有助于推动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会议第一单元主题为“构建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吴兰丽主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作了题为“自主知识体系不必自动对外‘脱钩’——以农村社会研究为例”的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应当要重视国际新主题,正确理解国际学术研究理论体系,准确讲述中国故事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作了题为“迈向新行动社会学研究的几点构想”的报告,认为以参与性行为为学术取向的新行动社会学可以推动实现社会学所承担的“现代结构修复”的使命,推动社会学研究向更关注社会实践、社会变迁和社会动态的方向发展。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毛丹作了题为“大社会工作与DSW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指出应在宏观层面创新大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中观层面加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学科“一家人”关系,在微观层面建设发展性的社会工作。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万江红作了题为“专业化抑或专业退守:‘大社会工作’语境反思”的报告,认为中国社会工作面临价值与伦理虚化、服务选择浅表化、方法技能简单化等专业退守的挑战,需在政治场域、公共场域与工作场域防止专业退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文彬作了题为“数字时代的职场研究与中国自主社会资本理论生产”的报告,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数字化通过交往共联推动职场社会资本提升,零工化通过交往置换造成职场社会资本流失,职场社会资本具有社会信任效用等观点。本单元讨论环节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张金荣主持,与会专家就社会学研究的反思性、社会工作定位的国际比较、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讨论。


会议第二单元主题为“中国自主社会学的标志性概念”,由《社会学研究》编辑何钧力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文宏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报告,基于社会转型视角,从主要社会成员、资源及资源配置方式、社会流动机会、机会获得方式和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并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作了题为“城乡融合与人口流动中的家国理论”的报告,认为人口流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稳定的基石,“国”提供家庭责任分配的伦理秩序及维持家庭伦理秩序的条件,并提出要超越城乡对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性”与“乡土伦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狄金华作了题为“‘早熟’的官僚制:对中国传统官僚制的再理解”的报告,指出中国传统官僚制上下级目标非一致性、公私领域不分、官僚技能通识性的结构特征,并阐释“一人政府”、重意识形态建设、皇权-官僚-士绅三角制衡等权力制衡特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贾玉娇作了题为“差序动员:中国社会动员实践的理论表征”的报告,将乡村社会动员情境解构为“点”“线”“面”“体”四个维度,“差序动员”的概念来表征中国社会动员从外到内的国家介入力转化与从内到外的乡村自在力再生产的理论逻辑。本单元讨论环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事业部编辑程思祎主持,与会专家就生育和离婚现象、流动人口的测量等问题展开讨论。

会议第三单元主题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由《南开学报》文科编辑室主任张栋豪主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黄晓春作了题为“当前治理数字化转型中的深层挑战及其理论问题”的报告,指出未来数字化转型需要考虑治理体系面临的组织学挑战,聚焦数字化场域中的“激励”“权力结构”“风险防范”等深层问题,推动数字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向德平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的乡村振兴”的报告,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与特性,认为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取向表现为遵循人本逻辑、追求农村农民共富、注重内外协调发展、强调保护和发展同步、秉持开放与共享理念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吴海琳作了题为“主体规训与媒介融合下的网络社会交往异化拓展”的报告,在异化理论的演进中审视当下网络社会交往实践,认为人机融合、虚实融合、产消融合冲击“真、正、诚”交往原则,导致了媒介融合下网络交往异化的深化。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芦恒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韧性逻辑’”的报告,认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激活“抗风险”要素而逐渐形成的从社会内部适应和转换风险的模式,并阐释基层社会治理与韧性逻辑的内在契合性。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刘威作了题为“‘数字下乡’的技术偏向与基础再造”的报告,认为需要找回并再造“数字下乡”的乡土社会基础,阐释数字下乡的技术偏向及内在逻辑,提出通过回归主体本位、重拾价值方位、适配功能定位来实现数字下乡的基础再造。本单元讨论环节由《南开学报》文科编辑室主任张栋豪主持,与会专家就技术治理的局限性、基层智慧治理平台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就推动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议题展开充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