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2年吉林大学“中日韩青年论坛”分论坛之“城乡文化社会转型与东亚青年发展”线上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日期:2022-08-31 点击数: 来源: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中韩建交30周年。为进一步深化中、日、韩民间友好关系,增进与日韩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外学生对话与交流,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吉林大学将2022年下半年举办“中日韩青年论坛”等系列活动,旨在携手日韩合作伙伴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合作模式,助推中日韩青年师生的往来与对话,培养未来青年领导者。吉林大学先后有10个学院举办线上“中日韩青年论坛”分论坛。因此,我院作为青年与社会发展的分论坛,于2022827日,召开题为“城乡文化社会转型与东亚青年发展”的线上国际专题研讨会,目的在于加强东亚地区青年学者学生的学术交流,整合我院东亚合作院校的学术资源。同时,此次会议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

会议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芦恒教授主持,院长田毅鹏教授致辞。他介绍了东亚地区城乡文化社会发展现状,强调我们正处于新老学术代际交替的重要阶段,东亚青年学者应加强学术交流,为世界学术界做出贡献。与会者围绕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东亚社会转型”、“东亚青年发展”、“城乡文化与社会转型”、“人口空心化时代的区域社会发展”四项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第一阶段主题为疫情期间东亚社会转型。韩国国立釜庆大学中国学系系主任芮东根教授在其题为《通过中日韩的“新冠肺炎离婚”来检验疾病,代际和城市》的发言中,以“新冠疫情离婚”为切入点,分析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疫情期间的离婚率,揭示出东亚在疫情期间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变迁情况。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Cho Ha-young在其题为《从地方认同到融合:疫情期间我们能是谁?》发言中认为,疫情加剧了人们对流动人口的羞辱和歧视。随着封锁的延长,仇外心理的风险增加,使外来劳工等移动人口的健康和医疗服务处于较低地位。在新冠疫情加剧流动人口污名化背景下,她探讨了外国移民人口从地方认同转变到融合认同的过程。我院社会学系讲师边清音在《疫情期间日本神户唐人街青年网络空间的自我表达》发言中,以日本神户唐人街年轻人的网络实践为例,探讨新冠肺炎期间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自我表达,认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个人多元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

日本同志社大学准教授见原礼子在《通过全球学习来面对我们社会的挑战:以儿童性侵犯的预防教育实践为例》发言中探讨了新冠疫情对日本全球学院的影响。21世纪以来,许多日本大学都建立了全球研究学院,主要致力于加强海外教育项目,以培养全球人力资源为目标。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全球研究学院,特别是私立大学的研究学院,面临申请人数下降等挑战。但反过来,这也为从根本上审查其教育性质提供了机会。因此,全球人力资源的培养应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更新教育理念。日本长崎大学多文化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生岩﨑和彦在《日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中的多语种教育》发言中,针对新冠疫情中如何进行毕业研究以及日本高中如何促进多语言教育进行研讨,基于此研究结果将进一步研究多语言教育的潜力和难度。

第二阶段主题为东亚青年发展。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许雪花在《个体化时代社区的解构和重构:以韩国的单身青年为中心》发言中,从后现代韩国社会的个体化角度探讨家庭多样性的本质,重点关注韩国单身青年,认为未婚青年共居社区以“另类社区”的模式正在积极展开实践行动,强调此类社区能够提供亲密关怀和超越传统家庭的友谊。日本山口大学心理学系讲师赵师哲在《在日中国人的文化适应策略:外国人技术人才的双重文化态度》发言中分析在日华人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他们的选择及其对中日文化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在读博士生江世君在《逃出大城市?后疫情时代下小镇青年的就业选择》发言中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中国“小镇青年”的就业选择与新型城镇化,指出小县城与大城市之间社会治理差距对于年轻劳动力产生负面影响,提出构建新型“城乡”二元结构。我院社会学系在读博士昂翁戎波在《栖居城市,文化社区以及第三空间:成都藏族社区的多重角色》发言中,以成都藏族聚居社区为例,通过比较藏族流动人口的迁移、定居发展,探讨了移民定居点的多元角色,最终体现出西藏流动人口与当地汉族融合发展的特点。

第三阶段的主题为城乡的社会文化转型。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文化人类学专业韩敏教授在《熊猫在日本社会的多元象征》发言中,以中国大熊猫康康和兰兰抵达日本50周年为背景,探讨了熊猫在日本社会中的多元象征意义,强调熊猫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和平与友谊的象征,也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亚洲研究中心HK研究教授PARK Haenam在《同梦异想:韩国青年的梦想与惯习》发言中探讨了韩国青年的梦想强调不同社会现实塑造不同梦想。与首尔市区的年轻人相比,地方大学生的收入和教育背景相对较差。因此,他们的教育投资较少,缺乏赚取社会和文化资本的策略或规划。其梦想几乎是自主性的,缺乏父母的投入。一旦他们的学校表现不足以使其梦想成真,他们就会改变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很难调动家庭资本来维持他们的梦想。进入大学后,他们通过远离韩国社会的竞争形成了自己的梦想惯习,更喜欢短期资本投资策略和从事单一形式的工作。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顾菲《韩国的记忆政治:美军基地村性工作者以及韩国人对于美军基地的矛盾态度》发言中,采用访谈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美军基地性工作者和韩国人对驻韩美军的矛盾情绪,指出个人历史记忆很难发展成为韩国社会统一的集体记忆。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博士生郑琴在《在韩中国高学历已婚母亲择校的质性研究》发言中,6名在京畿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女性进行长期深入访谈,收集数据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外籍母亲为其子女选择小学的原因,及其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两种类型。我院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曾坤宁在《中国的乡村数字化运动:数字贫困风险的一代及其破解之道》发言中,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探讨了中国农村数字贫困风险,强调政府应完善数字贫困风险保障机制,让农村居民成为数字技术应用的受益者,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新时代数字农村建设战略目标

第四阶段为人口空心化时代的地域社会发展。韩国忠南大学中国学系助理教授崔熵烈在《人口减少时代的的城市再生工程运营方案研究》发言中,探讨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理想的区域特定城市更新政策方向,强调农民工就业和工作环境的重要性。我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竞月在《中国育龄人口的二孩焦虑及其抚养成本的影响》发言中,以2016年吉林省1834名育龄受访者的信息为基础,探讨了性别在育儿成本与二胎生育焦虑之间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在直接育儿成本与二胎生育焦虑的关系中没有调节作用,在间接育儿成本与二胎生育焦虑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日本爱知东邦大学地域经济专业准教授寺岛雅隆在《日本残疾人的就业研究》发言中介绍了日本科学工业雇用残疾人的现状,强调应创造一个适于残疾人工作的环境。我院社会学系讲师李远在《环境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发言中,科尔沁边缘沙地草原的生态修复工作为基础,探讨了环境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困境。韩国国立釜庆大学中国学系在读博士生晓晨在《典型化与艺术性模式:中韩煤炭博物馆转型与发展》发言中指出,煤炭工业遗产赋予“人”和“物”在典型空间和艺术空间中新的属性,在工业历史知识生产过程中完成地域历史和认同的重构,探讨了公共社会服务和公民社会参与的特点,为世界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亚发展经验。我院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郝子仪在《工业社会学视角下矿区社会变迁与社区重构》发言中强调在资源枯竭、经济快速衰退、人口流失和生态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矿区社会应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整合国家政策资源,采用空间“集中”,社区“收窄”的方式实现产业社区重构。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在读博士张泽夫在《后疫情时期工业过程的潜在发展路径》发言中,探讨贝克的个体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强调个体化趋势是有意义的。我院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董默在《社会支持理论框架下智慧社区医疗照顾制度初探》发言中,以长春市某养老机构为例,提出构建“智慧社区--医养机构”联动养老模式,强调在政府、企业、社区、机构、家庭及朋辈群体支持力量下优化联动养老模式,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

其间,与会者在四个环节的问答环节,分别进行深入讨论。最后,芦恒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并对与会者表示感谢。此次线上研讨会东亚城乡社会转型背景下促进青年学术交流,拓宽城乡文化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视野,深化了东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