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主页
|
English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学科建设
学科设置
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优秀人才
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教研室
伦理学教研室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社会学系
社会学教研室
社会工作教研室
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社会保障教研室
劳动关系教研室
本科教学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
管理文件
教学运行
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
二学历教育
表格下载
研究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导师信息
管理文件
社团组织
党团建设
就业信息
下载专区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就业信息
规章制度
团学组织
学子风采
常用下载
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引进交流
汇总统计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科研信息
学术报道
党群工作
党委工作
工会(教代会)工作
妇委会工作
新时代传习所
校友工作
系庆活动
系友故事
校友动态
校友捐赠
校友会
实验室
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社会学实验教学中心
资料室
本馆简介
规章制度
电子资源
现刊目录
新作速递
资料室
本馆简介
规章制度
电子资源
现刊目录
新作速递
新作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室
>
新作速递
> 正文
贺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3期发表论文
日期:2025-04-17
点击数:
来源:
贺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
2025
年第
3
期发表《“具体普遍性”的实践哲学意蕴》一文。
摘 要:“普遍性”与“特殊性”如何实现“内在结合”和辩证统一,并因此确立“具体普遍性”,这一问题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具有自明性,如何证成“内在于特殊性的普遍性”,是其中尤需进行深入理论破解的重大哲学难题。传统哲学执着于理论哲学的解释原则,决定了它始终无法真正实现这种证成。在此重大问题上,马克思完成了解释原则的根本转换和跃迁,他从实践哲学这一全新解释原则出发,把“普遍性”理解为与“特殊性”有机统一的“生活世界的相通性”,为克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分裂,并因此证成“内在于特殊性的普遍性”开辟了具有启示性的理论范式。这一全新理论范式鲜明地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哲学变革意义,并对于克服长期以来,尤其在现代社会深刻影响人们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乃至行为方式的抽象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两极对立,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下一条:姚大志教授在《哲学动态》2025年第3期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