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吉大哲学系校友沈泽宁

日期:2011-11-12 点击数: 来源: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吉大校友沈泽宁

编者按:在新中国第1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11月5日,从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中脱颖而出的120位采编人员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吉林大学校友郭奔胜、沈泽宁、胡念飞、张勤荣获殊荣。郭奔胜、沈泽宁、胡念飞于近日分别接受了吉大新闻网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们作为“无冕之王”的心路历程。

沈泽宁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人物简介】:

沈泽宁,199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2009年7月开始先后担任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河北新闻联播》记者组副组长、组长,2010年6月担任新闻中心采访部工业经济组组长,今年10月起,担任河北卫视早间栏目《直播京津冀》的监制。

面对掌声和荣誉,沈泽宁回首栉风沐雨的记者生涯,粲然一笑:“15年的快乐与幸福足以回馈自己15年来的热爱与坚守。”

松花江,漫上我的心头

1995年4月底,吉林大学哲学系大三学生沈泽宁与时任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的邴正老师参加了吉林电视台社教部大型纪录片《松花江日记》的前期拍摄工作,神秘的白山黑水、热情的松花江人、电视片拍摄过程中的智慧与辛劳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长白山徒步遭遇九级雪暴、小海沟金矿巷道掘进爆破时的震撼、大青山稻田上的雨后彩虹、林海雪原中的抗联营地、奶头山下的美味野菜、中朝国界线上的一抹军绿都时刻影响着他后来15年的新闻从业之旅。可以说,吉林大学成就了沈泽宁的未来与梦想。那记忆中潺潺的松花江是他萌生走上新闻事业和15年来不竭的灵感源泉,更是支撑他在这一行业里筚路蓝缕、孜孜不倦的溯源。

无冕之王的岁月

2008年初,河北省开始实施一项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这是一项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主题性报道任务。活动刚开始时,单看一些前期的具体工作,很多人会把它简单看作是拆几座旧房子、修路、养花、种草,这与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全局性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极不相符,更谈不上如何推动这项工作。相比新闻性强的事件性、突发性新闻,如何把主题性报道做活、做深对每一名记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面对这一主题,沈泽宁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记者“过滤简化信息”的本领,反复研读政策文件,通过选取百姓视角,将这些离老百姓比较远的时政主题类报道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更好地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的初衷。再通过创新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提升报道高度、缩小报道角度,解决了主题性报道表面化、不深入的老毛病,较好地掌握了民生新闻对“出处”和“度”的把握。

井下800米采访(左一为沈泽宁)

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沈泽宁参与制作的《08冀耀:一年“图”变》、《作风年里看变化》《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电视新闻节目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深远的影响。回首作为无冕之王的荆棘之路,沈泽宁对自己每一次的采访都自豪满意。“成功的采访,无论是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还是摄像的精彩画面都让我充满激情;不成功的采访,也让我有了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和总结,这也是一个记者不断进步的重要一环。”

耐心,让采访更美好

2010年5月23日,沈泽宁与同事赴上海参加河北省领导干部上海世博园考察培训班的报道工作,在世博会园区内连续采访14天,制作《看世博》系列节目。节目以全球与未来的视角再次印证了河北城镇建设的差距,必须迫切推进河北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向纵深开展。说起这次采访经历,沈泽宁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他在世博园难忘有趣的经历。

“制作19篇《看世博》系列节目,共采访到5个外国城市场馆的馆长。来自不同国家的5位老外却有着同样的特点——‘死心眼’。见到他们容易,采访却很‘难’。”沈泽宁第一次见到西班牙马德里馆馆长伊格纳西奥•尼诺,是在2010年5月31日。凭借连续三天对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详细了解,他胸有成竹地直接来到马德里馆约见馆长尼诺先生。馆长先生客气地倾听了他们的拍摄思路,表明认同他们的观点,但当沈泽宁把话筒伸过去要求采访时,馆长却拒绝了。馆长要求他们按规定先联络他们的签约媒体联络人,再确定采访时间。眼看着采访对象就在眼前却不能采访,沈泽宁心有困惑。接下来,在英国伦敦、巴西圣保罗、日本大阪、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等场馆的随机采访也都无一例外地被拒绝了。看着紧张的世博会行程表,沈泽宁不禁暗暗着急,发起了小火。

无奈之下,沈泽宁一行回到驻地连夜撰写、发送各场馆采访函。接下来的两天,边采访,边等候回复采访消息。采访函发出的第三天,马德里馆尼诺馆长接受采访,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采访后,他带着文本、数据、图表、光盘满意离开。随后如约采访到英国伦敦、巴西圣保罗等场馆负责人。

沈泽宁在世博园内录制节目

2010年7月12日凌晨,南非世界杯西班牙1:0胜荷兰夺冠,沈泽宁打电话给尼诺馆长的翻译,让她代向尼诺表示祝贺。没想到这个死板的西班牙人这会儿却格外热情,不但感谢沈泽宁的祝贺,还感谢西班牙的城市建设经验在河北台播出,同时还说,当初第一次拒绝他的采访,只是照他们国家的常理,按规定办事而已!

看上去很美

“我觉得遗憾和忠告同出一处。”一年前,沈泽宁不慎摔伤在家休养,儿子高高兴兴地跑过来说:爸爸,你摔伤了真好。沈泽宁问:为什么呀?他说,这样我放学回来就可以看到你呀!伤好后,沈泽宁增加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深感家人扶携他工作的不易。

记者,永远是看上去很美。说到在世博园风风火火的14天,沈泽宁说:“外出采访并不像外人看到的那么轻松光鲜,大家只是通过电视节目上的几分钟来判断你的采访过程,真正的采访过程要耗费许多的精力。许多人都想,14天在世博园区一定玩得差不多了。其实,除了报道内容需要,对城市最佳实践区几乎每天都要转上一遍外,其他场馆是在第14天的下午采访报道任务全面完成后,才转了小半天的时间。14天里每天早晨9点进园,22点离园,回到住处连夜整理拍摄素材,制定下一步采访计划,凌晨3点以后才能休息,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

在新闻战线上奋斗的这些年里,处处都是徘徊的“十字路口”。2001年,沈泽宁由河北有线电视台调到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新闻广角》栏目工作,这是个和《焦点访谈》一样的舆论监督类节目,而他此前并没有做过这种专题式的长篇节目。最初的半年里完全没有头绪,出稿的质与量都排在栏目的最后,但沈泽宁并没有灰心。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他每天用磁带录像机(当时网上还看不到)录下中央台的《焦点访谈》反复观摩,逐条分析归类,硬是整理出来十几类节目的制作模式,自己也很快成为栏目的业务骨干。

沈泽宁深入车间一线采访

未来是你们的

“‘充电’,是一名记者能够一直战斗在新闻第一线的本钱,”沈泽宁说,“我对这一点的感受是非常深的,从国家和省级层面的要求来看,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宣传报道重点,即便是民生新闻,普通观众的胃口和对新闻深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单单只是给大家传递一个表面的信息,观众根本不会买账,这样一来,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当前的宣传重点、政策口径成为一个记者的日常功课。再从电视技术层面来说,15年来,电视摄录设备、传输手段、编播技术层出不穷,一项技术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成了技术功能性文盲,知道节目怎么拍,但是编不出来,或者编出来也不好看。我身边的有些记者因为技术的原因已经被淘汰,这很真实。”

沈泽宁对想从事记者行业的在校师弟师妹给予了厚望。他诚挚地建议学生记者利用假期或实习尽可能地与专业媒体的记者一同采访、撰稿、编辑,这一过程是一个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捷径。“尽管事实上没有几个学生会自觉地通读胡锦涛总书记在某次全会上的讲话,或是温家宝总理的某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但我建议学生记者在接触社会前的自我提升首先应该从这两类文件开始。因为未来在中国做记者,所有的宣传口径、报道内容、新闻热点基本上都与这两类基础文件有关。其次,养成读书、勤记的好习惯很重要。要相信集腋成裘,多多受益。”“希望你们能够珍惜美好的在吉大的时光,把握人生,绝不轻言放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用坚持与汗水成就自己的事业与人生。”

(吉林大学网络通讯社中心站 张梦圆)